菜单

瓷板画 > 瓷板画百科 > 民国景德镇新粉彩瓷画的传承与创新

民国景德镇新粉彩瓷画的传承与创新

2021-05-03作者:鲁瑜、胡珺来源:中国陶瓷

  关于民国时期景德镇新粉彩瓷画代替清末民初的浅绛彩文人瓷画,许多文献说是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工艺缺陷所致。浅绛彩文人瓷画线所用的粉料没有运用“雪白”覆盖便能烧成,同时也不用“玻璃白”作为填色的打底而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画上瓷胎,因而年代一久釉料就会脱落,所以要用新粉彩这样的工艺来代替。

  工艺上的缺陷的确是新粉彩代替浅绛彩文人瓷画的重要原因,但这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民国初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思潮,尤其是国画界的审美文化思潮所致。新粉彩瓷画的兴起是对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否定之否定”,它舍弃了雍正、乾隆时期传统粉彩世俗性、工匠性、装饰性的方面,同时吸取了清末浅绛彩文人瓷画的文人化、意象化、艺术化的方面。民国新粉彩瓷画工艺的所取和所舍与当时国画界的审美文化是相吻合的。研究新粉彩瓷画如何传承浅绛彩文人瓷画进行创新,对于当今的陶瓷工艺美术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

  清末民初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装饰从青花到斗彩到五彩再到粉彩,可以说不断地把中国画工笔画的表现形式搬到瓷器上。清代官窑的陶瓷装饰画面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样描绘和填色,一般以工笔居多,称为匠气之作。明清官窑体现了皇权的审美意识,官窑对造型、图案、釉色等方面都有着详细、严格的规定,讲究技术美、工艺美,陶瓷装饰的程式化、规范化、图案化等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但这一延传五百多年的陶瓷装饰风格到了清末发生转变。清末革新思潮的涌动使得民众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崛起了以张扬个性为特征的浅绛彩文人瓷画。

清 程门浅绛彩山水瓷画
清 程门浅绛彩山水瓷画

  清末有着“新安画派”渊源的程门在传承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的基础上,对清中后期兴盛的粉彩工艺进行了改进,融入了文人画引书入画的艺术精神和表现形式,创立了勾勒擦染、渴笔书写的浅绛彩文人瓷画。浅绛彩文人瓷画从图稿设计、勾画、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够自由地表达画家的风格与个性。由于浅绛彩文人瓷绘改变了官窑瓷器那种严格依照内廷发样绘瓷的状态,瓷绘家可以在瓷胎上任意作画,可以自行设计与独自创作,可以自由发挥画家的创作意图与绘画技巧,艺术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与展现。

  多数浅绛彩文人瓷艺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力,绘画的手法主要是引书入画,着力于笔墨的表现形式。他们在彩绘技法上远取宋元文人画家的浅绛彩纸绢画法。浅绛彩纸绢画是先用水墨勾勒出轮廓,辅以干笔皴擦,并略施淡雅的浅赭和花青等色,呈现出高雅蕴藉的艺术风貌。浅绛彩文人瓷画的笔墨表现形式和审美趣味与浅绛彩纸绢画同出一辙。

  浅绛彩文人瓷画强调绘画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淡化了传统粉彩瓷画的装饰性和工艺性。浅绛彩文人瓷画是陶瓷文人画风的开端。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得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如文人画那样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在于瓷画中融入了引书入画的笔法、金石意味的笔意、深邃阔远的意境。浅绛彩文人瓷画家意在笔先,渴笔勾勒阔写,枯笔皴山点水。笔墨看似横涂竖抹,实则逸趣横生。

  “(浅绛彩瓷)人称文人瓷画。文人画的写意笔法一览无余。”浅绛彩文人瓷画一扫明清以来官窑瓷器彩绘图纹装饰的板滞,将陶瓷工艺美术的创作理念、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等方面从工匠之气中脱离出来,极大地赋予了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刘新园认为:“毫无夸张地说,晚清浅绛彩艺人是景德镇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出现是瓷绘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程门和当时在御窑厂被称为“御厂两支笔”的瓷绘名家金品卿、王少维一起掀起了浅绛彩文人瓷画的高潮。

  许多御窑厂的画师,御窑厂外的画工、文人雅士、官员纷纷从事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创作。从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七十多年里,参与浅绛彩文人瓷画的画家有200人左右。形成了浅绛彩瓷文人瓷画鼎盛的局面。

  浅绛彩文人瓷画虽然盛极一时,但在民国初期走向了衰败。很多研究者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釉面易脱落、磨损等工艺上的缺陷。由于浅绛彩文人瓷画画线所用的粉料没有运用雪白覆盖,也没用玻璃白作为填色的打底,日久釉色会脱落。固然,浅绛彩文人瓷画的衰败与工艺上的缺陷紧密相关,但工艺上的缺陷只是其衰败的表面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明清盛行的文人画在民国初年遭到消解。

  因为民国初年,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和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文人画首当其冲,当时革命家和改革家猛烈抨击传统文人画,留学西方的画家也批评传统文人画,多主张以西方再现写实的方式来改造文人画。清王朝被推翻后,文人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引书入画的文人画不再成为绘画的主流,浅绛彩文人瓷画也随之江河日下。文人画风的瓷绘艺术也受到影响。浅绛彩文人瓷画的根本在于引书入画的笔墨功夫和文人画的意境追求。

  如果没有这两个方面的驾驭能力,仅仅模仿文人画的外形是无法达到文人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工艺是为绘画的表现形式服务的,而不是相反。随着许多景德镇红店艺人纷纷加入浅绛彩文人瓷画的队伍,浅绛彩文人瓷画的质量每况愈下,至民国初期浅绛彩文人瓷画多数是粗制滥造之作。“早期浅绛彩画更接近纸绢画,瓷画往往无光滑的釉面,手触摸略有毛糙感,极富传统纸绢画的灵气。……而晚期浅绛彩瓷画开始光滑,浅绛彩特征不甚明显,彩料已有变化,瓷表面开始略施薄釉”。

  许多出身画匠的画家没有掌握浅绛彩瓷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仅仅模仿浅绛彩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多运用版画的排线和平涂填色的形式来进行,文人画引书入画的笔法、笔意几乎不见,文雅之气全无。他们的书法功力不够,不能像程门他们那样引书入画来创作,所以他们又采用了清中期的粉彩工艺,运用雪白覆盖所画的线,运用玻璃白作为填色的打底。也就是他们在传承浅绛彩文人瓷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采用了雍正、乾隆时期传统粉彩的工艺,使得画面既形象生动逼真又不俗气。

  程门的门下弟子汪友棠传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高雅的审美追求,他的浅绛彩山水瓷画的勾勒更加细致,染色更加艳丽。但明显他的笔墨功力不强,他所画的线条缺少书法的笔法笔意,有些瓷绘中运用干笔皴擦的轻重缓急不到位,往往运用短促的排线来绘制,这与传统粉彩工艺相似。后来他将传统粉彩的工艺与浅绛彩瓷画的笔法笔意结合起来,创造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新粉彩瓷画。汪友棠既是浅绛彩瓷画的集大成者,又是新粉彩的奠基人。

汪友棠绘浅绛彩山水人物纹温盅
汪友棠绘浅绛彩山水人物纹温盅

  汪友棠名重于光绪中后期,许多绘画名家如周筱松、叶巽斋、仙槎、马庆云、胡仲贞向其学艺。其中仙槎的成就最大,他也是浅绛彩瓷画的重要传人和新粉彩的大家。仙槎出身举人,曾官县令,瓷绘作品的笔意苍润秀雅。清末他的瓷绘作品大都为浅绛彩文人瓷画,民国初期的作品则主要为新粉彩。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到新粉彩瓷画的转型。汪友棠、仙槎等陶瓷工艺美术家创作出来的新粉彩作品可以说既是对清中后期传统粉彩和清末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传承,又是对这两者的创新。

  艺术的生命是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汪友棠、仙槎等陶瓷工艺美术家在吸取传统粉彩和浅绛彩文人瓷画精华的同时,舍弃两者不能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方面。

  所以,清末兴起,民国初期成熟的新粉彩瓷画是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创新,但这一创新并非根本性的改变,而是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扬弃”。

  随着民国初期商业城市的市民阶层的壮大,鲜活谐俗的新粉彩瓷画代替了淡雅文气的浅绛彩文人瓷画。新粉彩瓷画日益蔚为大观。比汪友棠、仙槎稍晚的潘宇、汪晓棠等陶瓷画家逐渐回归工笔细彩的粉彩画法,由于吸取了浅绛彩文人瓷画的笔墨趣味,在随类塑形和赋彩方面比传统粉彩要生动和鲜活些,在运笔赋墨上也比传统粉彩灵动和随意些。

  潘宇是民国初年由浅绛彩文人瓷画转向新粉彩的重要画家。他被专家认为民国初年水平最高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家,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均出自潘氏门下。“珠山八友”很多人在早年都曾画过浅绛彩文人瓷画,但后期亦都转绘新粉彩瓷画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画传承清末浅绛彩文人瓷画的表现形式,融入了时代的审美文化,确立了新粉彩瓷画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品格。

民国 汪野亭 汪少平合绘粉彩山水纹笔洗
民国 汪野亭 汪少平合绘粉彩山水纹笔洗

  “珠山八友”是新粉彩瓷画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浅绛彩文人瓷画所作的“扬弃”更加明晰。“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总体特征就是传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表现形式和引书入画的创作方式,同时也传承了清中后期粉彩工笔精描细彩的工艺,并吸取了西方写实的手法。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在“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身上。他早年跟随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和人像绘画,后师承浅绛彩名师钱慧安,并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的画风影响,专仿黄慎。他的书法以草书见长,圆润饱满,舒展流畅。王琦的彩绘线条软于“铁线描”而又硬于“竹叶描”,偶用“钉头鼠尾”和“行云流水”。

  尤其是他勾勒人物的线条显示了笔墨的变化和灵动。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厚薄、长短、转折、抑扬、顿挫随着人物的形象、性情、表情和场景而变,既将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的功能凸显了出来,又很好地让笔墨为所画形象的内在精神服务。引书入画的笔墨纵横恣肆适当地夸张变形,彰显出人物的情感胸臆和性情气质。

  他的绘画可以与任伯年相比,只是在笔墨线条运用上没有像任伯年那样自如。他在上色时不是简单地填染,而是依照线条的转折明暗关系进行擦染。他对线条转折明暗的处理很显然受到当时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尤其在人物的头部造型上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经过粉料的细彩,体积感和立体感较强,与西方写实绘画的感觉相似,所以他被人称为“西洋头子”。这是王琦的创新,这在“珠山八友”中很有代表性。但这样写实化的头像与人物整体上以书法线条绘成的形象有些不协调。以王琦为代表“珠山八友”受到了其时西方美术写实逼真审美取向的影响,力图加强瓷艺作品中造形的准确性与真实,注重造形的体积感和体量感,突出色彩的丰富性。

  总之,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画将传统文人画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传承浅绛彩文人瓷画家引书入画的笔法笔意来创作瓷上的绘画,同时借助于粉彩工艺、材料和技法来表现。他们的绘画注重笔墨书写性的同时,又融入了描和彩,以匠人的技术来表现文人的情怀。所以,正如刘新园所说:“浅绛是文人画家所绘的瓷器,而珠山八友则是艺人模仿文人画家在瓷器上作中国画”。“珠山八友”在传承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基础上,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创新,从而将新粉彩陶瓷工艺美术推向高峰。

以上就是“民国景德镇新粉彩瓷画的传承与创新”的全部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cichabei.com/article/283.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作品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