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瓷板画 > 瓷板画名家 > 论汪野亭瓷板画之渊源

论汪野亭瓷板画之渊源

2020-12-05作者:王小梅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说起江西景德镇,便不能不提及珠山,一座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小山。清末时期,随着景德镇制瓷业逐渐走向衰退,一批知名的制瓷艺人流入民间。他们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扎实的绘画功底,相约每月十五在珠山聚会,相互切磋画艺,于是“珠山八友”诞生。作为文人瓷艺家的“珠山八友”全面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艺家在瓷艺上的艺术追求,并借助粉彩这一艺术形式将其弘扬与发展,不断将中国陶瓷艺术从泥古守旧推向现代,为日益衰颓的制瓷业带来一股清新的发展之气。

  汪野亭,“珠山八友”核心成员之一,近代著名瓷艺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瓷板画绘画风格。他早期欣赏明代沈周豪放的作画体格,领悟清代王翬清丽厚实的创作主张,中期继承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在学习前人作画风格的基础上,他流连于景德镇附近的名山古刹之间,师山师水,采用水粉敷色法,在山水、花鸟瓷板画上创作出无数的传世名作,他个人的艺术造诣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继承。

  汪野亭在瓷板画创作上起点高、入门路正,创作方法高超,那么汪野亭能够创作出众多优秀瓷板画作,他继承了古人哪些作画之精髓呢?这将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

  一、欣赏沈周作画之豪放

  在瓷板画创作早期阶段,汪野亭为了使自己的绘画基础更加扎实,曾仔细研究学习前人画作,赏其风格,悟其意境,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古画作的精髓。这时,他接触到沈周的画作,顿时为沈周作画之豪放的体格所感染,并加以学习运用,将这种风格运用到自己的瓷板画作中来。

  沈周,明代最大的诗画家,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在山水、花鸟、人物等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他的影响下,明代的绘画艺术才得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沈周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使他在小时候就接触很多优秀的画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早期之时,曾祖父、祖父收藏了不少元四家之一王蒙等人的画作,沈周在王蒙的山水画的启蒙下逐渐掌握一些绘画技巧。后来他又亲自拜陈宽、刘钰、杜琼为师,在几位仿古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同时进一步模拟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等人的画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粗沈”的苍茫厚实的绘画风格。

沈周《东庄图册》部分
沈周《东庄图册》部分

  最能体现沈周苍茫厚实绘画风格的是他晚年所作的《东庄图册》,这一图册描绘的是吴宽祖上的一所庄园,所涉景物多为山野与田园风景。在绘画这些风景之时,他采用了披麻皴法,将画中景物进行了不落俗套的构图,笔墨多变,风格苍劲。仔细欣赏品味这些画作时,可以体味到远方茫茫大雾所笼罩的无限苍茫之境,而近处描绘的随风而动的山林,则又是那样的不拘束缚,自由豪放,还有那些精心布下的苍石、野草,亦是极富个性却又不显突兀地分布于山林、河流之边。庄园里原本极为平常的山野、田园之景在沈周的笔下,变得活灵活现、不拘俗套,而且风格奔放,不拘一格,仿佛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豪放追求的一种寄托。

  汪野亭是如何将沈周这种豪放的绘画风格运用于瓷板画创作之中的呢?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于墨彩山水的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瓷板画一般用“艳墨”作画,为使自己的瓷板画创作能有更为广泛的风格表现,他选用了珠明料,再加盖上雪白,这样就可以选择或工细或奔放的作画风格。在他早期接触到沈周豪放风格的画作之后,无不被其肆意选择、布局景物、挥毫泼墨的绘画风格所打动,并对其精华加以吸收,应用到瓷板画创作中,从而使瓷板画的创作题材增加,风格更加多样,内容表现力增强。

  对于沈周极为洒脱奔放的书法艺术,汪野亭亦进行了深入的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瓷板画题词之中,使得瓷板画整体的艺术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领悟王翬清丽厚实的创作

  主张王翬,清初画坛“四王”中最富盛名的画家,开创了“虞山画派”,曾被王时敏、吴梅村等人称为“画圣”。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皆是善画之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熏陶,对绘画产生极大兴趣。稍大以后,他又向王鉴、王时敏学习,不断临摹古代名迹,同时流连于虞山山水之中,对虞山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然后生动出于笔下。在不断对前人绘画进行学习和实际临摹山水的训练中,王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曾经这样形容:“画有明暗,如鸟双翼,不可偏废。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则以唐人气韵,乃大成。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气。凡设色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王翬已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清丽厚实的绘画风格。

  在绘画写生中,王翬很好地将自己的绘画主张融汇进去。他努力将唐、宋、元代画家的突出技巧融合在一起,使笔墨、气韵、实景充分协调,表现出景物的精神气韵。同时他又主张皴擦之法应当在绘画中适当合理采用,从而使景物在和谐的构图中表现出“神气”。另外在设色方面,王翬最擅长青绿颜色的运用,从而表现出笔下山林、花鸟的清新亮丽。

  《溪山红树图》很好地体现出了王翬的绘画水平和绘画主张,堪称绝世之作。这幅画描绘了王翬所居之处的江南秋景,该图意境辽阔,运用高远法将远处的山岚、近处的红枫都囊括进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有序。图画上半部描绘了高耸入云的苍翠山峰,若隐若现的烟岚环绕其中;中部是密布的丛林,苍石之间,一线如同白练瀑布飞流而下,直入深渊,仿佛耳边还有不绝的回响;图画的最下部描绘了成片的枫林,正值深秋时刻,枫叶如火,艳丽之色直接冲击了欣赏者的视觉。这幅构图严谨、色彩清淡浓艳配合恰到好处的鲜活之画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无不给人以清新亮丽、苍古厚实之感。

  在领悟了王翬清丽厚实的绘画之风之后,汪野亭很好地将这种绘画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瓷板绘画之中。在构图上他趋向于构设辽远的空间,近处是细描的溪水、树木、房屋,远处是蔓延在烟雾之中的山岚,层次分明。笔法上汪野亭善采用干皴笔墨,用纤细精密的笔触在线条上着墨,使用尖笔、短线的皴法使每一笔下去都如同刀刻一般清晰有力。在设色方面,汪野亭以青绿为长,这样的设色构图给人以明丽秀润、天朗气清之感。三者相配合,一幅幅意境辽远、清丽厚实的瓷板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他的《平岗远眺》,这幅瓷板画就突出表现了这一风格。这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处河岸边那些皴法有力、设色厚重的山岩,山岩之上是清晰有致的几棵色彩浓淡错落的高树。高树之下,河岸宽阔但水流平缓,两个怡然自得的悠闲之人正泛舟河面。

  远处,是那层岚叠嶂、设色清丽的山岚,以及悠远无尽的天边。整幅图构思严谨、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设色浓淡有致,给人以清新亮丽却又无比厚实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优秀瓷板画作。

  三、继承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

  石涛,清初著名僧人画家,也是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艺理论家。石涛出身高贵,是明朝的后裔,然而由于历史的动荡,在幼年的时候就削发为僧,颠沛流离,辗转于山林之间。但也正源于此,他才能领略各地的山岳古刹,才能够摆脱清初画家因循守旧、仿古模拟的陈旧思想,而主张在绘画中表现景物内在的精神,“搜尽奇峰打草稿”,将自我的创作主张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中。

  在《画语录》中,石涛很好地将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主张阐释出来。语录的第一章里,他便提出了“一画”理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立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

  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2]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画”理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有众法的,画家通过“一画”之法将客观事物呈现出来,只有掌握这种绘画之法,才能够更好地将宇宙天地之间的万物表现出来。所以“一画”即是说画家要认清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依据万物自身的存在规律,用笔墨将其内在精神表现出来。提出“一画论”之后,石涛又针对画家表现较多的山川提出具体的主张:“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与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这里,石涛将宇宙之精华--山川与个人联系起来,山川即是自我,自我即是山川,二者融为一体,搜尽奇峰,将自我的精神追求表现于山川之中,达到天人合一。

  在艺术风格最为成熟的时期,石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堪称表现他艺术主张和绘画水准的最得力之作。这幅画气势恢宏,构思严谨却又不落俗套,纯熟的线条和墨点勾画出了远处连绵的山峰、近处清晰的农舍和怡然自乐的农人,山峰如簇,巍峨高耸,农人在农舍之内的生活悠闲自得。

  这正是石涛遍览众山所悟出的真谛,他渴望出人头地,在朝廷干出一番事业,但却始终无法得以实现,于是他便回归山林,希望在田野之间寻求恬然宁静的生活。石涛在这幅画中很好地将搜尽奇峰表现自我追求的主张表现出来,达到了天人合一、在自然中释放自我的目的。

  在汪野亭瓷板画创作中期,他很好地将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早期不断学习吸取前人不同的绘画长处基础上,汪野亭对于山水画的各个技巧都逐渐掌握,这时,他不局限于临摹古迹,而是走出画室,漫游于景德镇周边的山水古迹之中,师山师水,将自我的生命追求寄于笔下。这一时期,他所涉题材更加广泛,自然之景涉及山林、流泉,人物之景包含中国文人隐士热衷的渔、樵、耕、读等场面,构图新奇,涉及景物多却严谨不乱;笔法在前期精密的基础上更加疏松,所描之景无不形象生动,所绘之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所表现出的图画意境更加深远渺冥,图画精神在雄健笔墨的点染之下表现得更加淋漓酣畅。此时的汪野亭期望能够寻求更多的奇山异景,将自己如火的创作热情融入其中,再利用纯熟的笔墨在瓷板上呈现。

  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作品如《苏堤春晓》,这幅画将湖光、山色、竹林、茅屋、渔船、行人等景物囊括进来,“之”字形构图,苍翠山岚与波光无限的湖水融为一体,渔船在湖上飘荡,路上行人行走匆忙,动静结合,繁简有致,作者自身对于闲适田园生活的追求和为了生计不得已劳碌琐事的矛盾心情亦在其中得到极好表现。

  除了对沈周、王翬、石涛绘画精髓的借鉴吸收之外,汪野亭瓷板画中还融入了儒、佛、道家的思想。汪野亭热情好客,喜好结交文化名人、僧人和道家之人,对于儒佛道三家思想潜心研习,并逐步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来。再加上晚年的他遭遇时局动荡、家境衰退,为了更好地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宁静,他不断参禅悟道,使自己的瓷板绘画进入了一个更为深远的境界。

  这一时期汪野亭所作瓷板画大都笔墨随意泼洒,笔法更加苍老劲健,所选之景也多为寒石枯木,意境给人以冷寂荒寒之感,尽显佛道所崇尚的静穆之气。

  他在这一时期曾绘一古刹钟声图瓶,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一图瓶蕴含了无尽的佛家幽静肃穆思想,再一看画,远处的寒山、若有若无的云雾,近处的古寺,以及缥缈的钟声,这一切无不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禅隐世界。在图画之侧,他题一小诗:“古寺晨钟响入云,客帆风正喜潮平。林泉到处皆名胜,山水之间有妙人。”从这首题诗之中我们也可以悟出作者将自我放置于静默无争的禅理世界之中。

  在秉承前人绘画足迹、丰富自我阅历、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汪野亭瓷板画创作不断趋于成熟,他不辞辛劳,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优秀的瓷板画作品,个人在瓷板画艺术领域取得了无人能及的成就。“他开创的汪派新粉彩青绿山水技法,在民国到解放初期的景德镇,几乎取代了传统粉彩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粉彩千器一面、死板呆滞的沉闷局面,至今仍影响着景德镇粉彩瓷业的发展。”伴随人们对瓷板画的了解,汪氏一派的艺术经典逐渐被人们赏识,所蕴含的艺术理论价值得到了人们的不断领悟与学习。伴随时间的沉淀,汪氏瓷板画作品将会愈发显得光彩夺目。

  作者简介:王小梅(1987-),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主要研究美学与文学批评。

以上就是“论汪野亭瓷板画之渊源”的全部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cichabei.com/article/157.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作品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