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瓷板画 > 瓷板画百科 > 瓷板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瓷板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2021-03-31作者:雅道来源:雅道瓷板画

  瓷板画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瓷板画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

  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几百年来,瓷板画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们具备更纯的文化品格。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一个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又具有个性艺术的独特性。

客厅装饰山水瓷板画(云海松涛)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囿于制作工艺水平,瓷板画面积较小,虽有青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粉彩几种,但作品远没有器皿类陶瓷多。晚清时期,一种与粉彩工艺风格相近的浅绛彩悄然出现。浅绛彩艺术摒弃了当时粉彩分工细、工艺强,以发样照描的工艺过程,从咸丰年间兴盛以来,一度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的主要品种,它是由较高素养的文人亲力亲为,以绘画形式表现的陶瓷艺术新门类。早期浅绛彩瓷画名家都是善在纸绢上挥毫泼墨的画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加入景德镇瓷艺界。他们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作品也多以瓷板画形式出现。因此,浅绛彩瓷板画一度成为景德镇瓷板画发展中的一个高潮。

  民国初年

  然而,浅绛彩瓷画乃文人画家初入瓷苑之阶段,由于他们对陶瓷工艺的浅尝辄止,瓷艺与画艺的结合尚有不足。民国初年,浅绛彩已渐衰微,随之而起的民国粉彩承接了浅绛彩艺术所创的先河,将中国画韵致与粉彩工艺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晓棠等人融画理笔墨于工艺技巧之中,用笔灵活而工谨,设色雅致而俊秀,瓷画结合,别具怀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景德镇制作瓷板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为瓷板画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走入现实生活,以造化为师,融合古今,用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批主题明确、寓意深刻、讴歌新社会的瓷板画作品。如汪以俊的瓷板画《六鹤迎春图》,画面松翠花艳,鹤鸣阳春;王步的瓷板画《泼水群鱼争上游》,画面浪花翻飞,力争上游;毕渊明的瓷板画《雄视群峰》,画面虎展雄风,气宇轩昂,表现出彩笔高歌、勃勃生机的精神面貌。

王步瓷板画《泼水群鱼争上游》
王步瓷板画《泼水群鱼争上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概念化、图说式的传统题材内容去芜存精,从而引起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媒质与风格的变化。瓷画家们情真意切,热血沸腾,为花鸟写照,为人物传神,写高山气质,展丽水风情。如王锡良的瓷板画《黄山西》,张松茂的瓷板画《三顾茅庐》、《紫归牡怀图》等就是瓷画家用彩笔构筑的精神家园。而今日,瓷板画形式多样,博采众长,不断出新,各种艺术观念与风格并存,乃时代之新面貌。

张松茂《三顾茅庐》瓷板画
张松茂《三顾茅庐》瓷板画

  未来展望与前景

  现在瓷板画生产略显衰落,其原因一是那些有开创性的大师早已谢世,后代传承者墨守成规,以致当代瓷板画缺乏新的亮点。另外喜欢瓷板画的人愈来愈多,好的瓷板画被哄抬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价格。而价格的高涨,使得投机者不断加入,他们购买瓷板画不是对艺术的喜爱,而是为了将来能转手卖一个好价钱,更使瓷板画脱离了大众消费,变成了只有极少数人炫耀的高档奢侈品,这对瓷板画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特别是许多瓷板画工匠,不在琢磨怎样推陈出新,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临摹老祖宗的作品,签上老祖宗的名号,以作伪来获得高额利润,很快就成了富翁,这是对瓷板画艺术的亵渎。这就使得瓷板画发展进入了瓶颈,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但我们相信,在许多瓷板艺人的努力下,一定会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瓷板画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瓷板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的全部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cichabei.com/article/227.html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作品
电话/微信:136-5798-8982